郑州楼市:风也过雨也过
编辑:南阳楼市网
2005年06月29日07:18
来源:南阳楼市网
七部委新政正式实施一个多月了,郑州楼市与全国各地楼市一样走进观望期,虽然目前郑州楼市还没有太多的回暖迹象,但有关人士认为,开发商和消费者因等待政策真实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的观望心理不会太长,今年7月中下旬,市场将会明朗。
■市场:观望氛围浓
据郑州市房管局登记备案的商品住宅的成交情况显示,5月份商品房的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6月份的成交情况虽还未作统计,但据了解,成交量较5月份已有所回升。
一位郑州某开发企业地产营销总监说,在当前市场走势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包括一些有真实需求的购房者在内的很多房地产潜在消费者都处在“持币待购”的观望状态。这一点在各项目的售楼处表现得最为直接。一些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此次宏观调控实施以来,售楼处的来访量较先前减少,成交率也不如从前高。记者听北环一家大型项目的售楼员介绍,新政刚出台后的半个月里他们仅仅卖出了不足五套房子,与前阶段的情况相比差远了,看房的客户也较前阶段有所减少,签单的更是寥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表示,如果市场观望氛围持续浓厚,近期已经基本具备开盘条件的项目很可能调整原有的销售节奏,延迟进入市场的时间。如果当前的市场状态不出现新的起色,不排除延后开盘的可能。
还有一些开发商表示新政过后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压力。公司现在作任何决定都非常谨慎,市场目前处于波动状态,消费者持币观望的氛围很浓,新政过后他们也开始考虑项目在户型比例上的调整。
还有一些小楼盘的房地产公司老总表示,目前最头疼的就是资金的压力,银行目前对中小房地产商的贷款几乎已经停止,再加上现行土地实行“招、拍、挂”,以后公司拿地将会非常的不容易了。
“持币待购”的氛围同样蔓延到二手房市场。据某中介公司负责人介绍,郑州二手房的成交量在5月中旬至下旬期间特别火爆,主要原因是从6月1日起不足两年的二手房转让将征收营业税,但进入6月以来,郑州二手房交易量明显下滑,交易大厅呈现冷清之势,购房者的观望之势比较浓。
■开发商:心动调控潮
持续的高温让人们焦虑,表面风平浪静的郑州楼市实则浪潮涌动,市场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开发商的神经,哪个地方的开盘、奠基仪式都吸引许多业内人士的目光,很多人都前去调研,大家碰在一起最热门的话题还是宏观调控,大家互相交换着看法,倾听着别人的看法,印证着自己的观点……
新政下企业应该怎么办成为很多企业开会讨论的重心。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多次召开市场分析会,老胡指出,“目前,中国的地产市场局部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市场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高价房太多;二是局部地区房价涨幅过快,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三是房地产投资总量过大,去年的宏观调控未能有效扼制;四是投机行为泛滥。”
老胡在总结市场存在的问题之后,风趣地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上海感冒,郑州跟着吃药。他认为郑州的市场相对健康。随着七部委八条意见的出台,上海楼市的成交量下降至谷底,这样也必然导致价格下跌。郑州的房地产市场也将面临六、七、八三个月的市场调整期。
“市场的变化是必然的。这个过程一定有风有雨。这些风雨今年不来明年来。”
老胡说建业无疑面对着第二轮考验,1993年的那一轮考验第一代创业者已经历,今天,近2000名的建业人也一定乐于迎接挑战。“企业的组织能力特征的方向无需调整,在这个阶段,针对困难再具体细化组织能力,是为最积极的做法!”
针对市场现状,许多企业暂时改变了宣传策略,开始注重对客户的体验与加强联络,建业、鑫苑等企业开始在客户服务上下功夫了。
■七月的天是明朗的天?
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前不久召开的“2005房地产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报告会”上说,中央调控的目的旨在稳定房价,政府不希望房价大起大落。然而,把“控制房价涨幅”解读为“控制房价增长”,把“打击房地产泡沫”解读为“打压房价”的现象仍是广泛存在于中国各个城市。目前造成楼市持续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曲解和误读。个别媒体和经济学家关于新政的各种解读,导致市场信息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房地产及房价走势的判断。
建设部官员也在不同场合对这种混淆视听的言论进行了批评。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最近就说:“我认为,现在一些不实信息和报道也助长了观望心态。我们应该鼓励居民到已经开通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网上去查阅相关的房价信息,重树信心。
据了解,郑州有多个项目将在7月份推出,7月楼市,可否回暖?在采访中,很多开发商认为他们相信调控会长期存在,开发商普遍表示推出新盘会很谨慎,他们认为,宏观调控是对行业的一次自律,一些违规操作的、有问题的企业将会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使行业向更健康、更有序方向发展,应该是个好事,但宏观调控并不意味着房价大幅下降,郑州到7月中下旬市场就会明朗。
——共 [1] 页——
关键字:南阳楼市、南阳房地产、南阳房产、南阳地产、南阳房价、南阳新楼盘、南阳房地产市场行情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13598227718)